当前位置: 首页 >> 二级团情 >> 正文

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成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9-20 [来源]: [浏览次数]:

  为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毕六福油纸伞,深刻认识和探索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泸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风民风、生活现状等新模式。8月1日-8月5日由康复医学系学生科科长黄静带队,7名来自2018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骨干学生开展了为期5天的以“一骨一柄纸伞香,携手复工传承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人如伞,骨正不腐”,这里是位于分水岭镇伞里古镇的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也是实践队8月1日的考察目的地之一。受疫情的影响,周末的伞里古镇也只是零星地游客,街道两旁的商铺大多大门紧闭。

  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就位于古镇上,装饰十分古朴,韵味十足,空气中弥漫着桐油的香味。馆内收藏了许多做工精致的油纸伞工艺品,以及从祖辈传下来的制作油纸伞的工具,还有一些带着历史气息的油纸伞。琳琅满目的油纸伞悬挂在房梁,抬头即可看见油纸伞各色各样的图案。墙壁上还有许多关于油纸伞的艺术照,以及油纸伞这一文化的传承时间轴。

  在那里队员们第一次看见了毕六福老先生,他作为博物馆的馆长,十分热心地为大家讲解油纸伞。“伞骨要正,要从竹子生长开始打磨,选竹、烤竹、刨节等12道工序一个不能少。”毕六福老先生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制作油纸伞一边对队员们说。“人要正,必须从小培养,信念要像竹一般坚韧。”,“非遗不只是物品,他更是一种品格,是我们家六代人的坚守,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它发扬光大。”毕六福老先生的讲话让队员们受益良多,107道制伞工艺里面传承的,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百年不变的优秀品格。


  而后,队员们来到了毕六福油纸伞厂进行了深入地参观学习。削制伞骨,组装伞骨,绕线,印花,糊伞,收伞等,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无比精细。扎方巾的工人对队员们介绍说:“油纸伞扎方巾就好似古代人束冠绾发,象征着礼义廉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穿花的工人说:“我们从五六岁姑娘家就开始做伞,今年已经50多了啦!”所以,每一个精致的构件上是灵巧的技艺,是纯粹的魂灵,我们不由得为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而惊叹,坚守本心,方得始终。

  8月2日上午,康复医学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一行来到了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参观学习。该园区为泸州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基地,其乡村振兴模式于2019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乡村振兴案例,向全国推广“泸州经验”。

  队员们首先来到了位于示范园南区的山顶平台。据了解,示范园以泸渝高速为横轴,分为南北两区,“八区一带”布局。种植推广区、环境涵养区、水生蔬菜区等不同作物种植区排列分布井然有序,研发展示区、创业孵化区等高新技术区迅速发展。(图九)董允坝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许茂婷介绍说:“曾经这里连成型的路都没有,现在不仅道路四通八达,还完成了高新种植技术的全面推广,村民生活富裕,幸福感强。”

  在宽敞明亮,充满“伞乡”文化气息的董允坝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采访到了四川省人大代表、董允坝果蔬协会会长、观音阁村党支部书记刘家琴女士。她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振兴模式。在提及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易导致承包土地荒废时,她谈道:“我们推广三权分治,在农户仍然享有土地承包权时,我们由园区与农户进行协商,进行土地管理权、经营权的再分配。”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经过刘家琴女士的介绍,实践队员们还对示范园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开展“移风易俗”、“乡村厕所革命”、“乡村旅游”、“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进行了深入了解与学习。


  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乡村建设者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收集到了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大量发展经验,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继续增长才干、实现自我。

  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康复医学系社会实践队注重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结合“一骨一柄纸伞香,携手复工传承长”主题,思考和实践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

  在8月3日上午7:00,实践队在钉钉平台开展了面向大学生、中学生的“油纸伞文化云讲座”,晚上7点在抖音平台开展了面向社会各界人士的“油纸伞文化云直播”。“云讲座”与“云直播”中队员们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引起了热烈反响。其中“云讲座”分为毕六福油纸伞的诞生、油纸伞的发展历程、油纸伞的文化内涵、趣味答题四个板块,过程中还邀请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六福先生针对青年学生的身份特点进行了文化传承的深入讲解,他提出:“做人要像伞,伞骨为竹,人也要如竹般坚韧正直。”本次“云讲座”参与学生涵盖西南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宜宾市石碑乡中心学校等,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云直播”以队员们前期开展的线下与线上宣传为基础,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本次直播观众总数达284人次,获得点赞1500余次,累计受益逾500人次。


  疫情可以限制人员的流动,但限制不了文化的传播,实践队员们将继续探索“互联网+”新要求下的社会实践模式,圆满完成本次传承文化、复工复产的任务。

  到了8月4日,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在泸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居民间的普及程度,从而为进一步推动疫情后乡村旅游和文化推广提供数据参考,康复医学系暑期社会实践队利用“云调研”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的形式,在泸州市董允坝、江阳区、龙马潭区,宜宾市石碑乡等地广泛开展了问卷调研活动。

  实践队在泸州市江阳区白塔广场周边、龙马潭区万达广场周边开展了关于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毕六福油纸伞居民调研与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实践队员们分为调研组与宣传组两组开展工作,从下午2:00持续至傍晚9:00,其宣传组累计发放自制油纸伞文化宣传手册300余份,宣传单200余份,普及人数逾五百人。其调研组累计发放并回收纸质问卷100余份,电子问卷150余份,得到了大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普及程度的真实数据,并对居民是否愿意、如何助力乡村旅游复工复产等问题进行了基础调查。

  计策的有效制定,离不开真实数据的大量分析,队员们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调研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从而获得助力泸州乡村旅游复工复产的有价值实践成果。

  8月5日,康复医学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圆满完成了“一骨一柄纸伞香,携手复工传承长”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进行了成果分析与活动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历时五天,活动范围以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伞里古镇为中心,覆盖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宜宾市石碑乡等地,活动内容以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毕六福油纸伞,深刻认识和探索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泸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风民风、生活现状等新模式为核心,活动形式上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共计完成“云宣讲”一场、“云直播”一场、宣传视频两份、调研报告一份、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直接或间接受益近1000人等活动成果。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是时代背景的使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在泸州市区还是乡村,追求更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已成为常态。“弘扬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都需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来自2018级康复治疗学1班的实践队长王爱琳同学说,“通过实践我们从‘油纸伞精神’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通过参加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增长了才干,冶炼了情操,加大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从中深刻认识自我,了解民情,将青春热情播撒在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