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红色记忆,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卓绝、不懈奋斗的精神。7月6日至8日,西南医科大学“红泸未央”暑期实践团队前往贵州省赤水市和遵义市习水县开展“重走川南红色痕迹”徒步活动。
见微知著长征忙
图 1为团队乘车前往赤水丹霞大瀑布的路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佳靓 摄
检票后我们坐上了摆渡车前往大瀑布。一路竹海郁郁葱葱,公路两侧低垂的竹交叉纠缠,在头顶形成一座连绵不绝的竹叶桥,阳光透过缝隙洒下,留下路面斑驳倒影。
清风吹拂,为这夏日带来一丝凉意,蝉鸣林愈静,浮躁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绿竹、凉风、和光、蝉鸣、心无杂念一路无话。远离尘世,良辰美景已设,应纵享千种风情。
现在想来,“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对我们而言的惬意之路在长征人看来无疑是一条艰难挺进的路线。我们乘车而往,长征人以脚丈量;我们优哉游哉,长征人困厄交加。
竹海见证了游客们的熙熙攘攘、我们的到来,更见证了长征人的长征。长征,永远在路上。
逆水行舟进者上
图 2为赤水丹霞大瀑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佳靓 摄
沿入口拾级而下,石头铺就的阶梯蜿蜒曲折,密林下一片静谧,温度瞬间降下,与外面仿佛两个世界,真正的“冰火两重天”,如一道封印,隔绝外人探知。
未见面已闻其声,远远便听见巨大的轰鸣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如万马奔腾般映入眼帘,气势恢宏,如取下耳罩般声音清晰起来。
水气弥漫,靠近一点眼镜便瞬间模糊一片,寻常难得一见的彩虹在这里俯仰皆是。不过片刻,头发像刚洗过一样往下滴着水,不可谓不狼狈。
天然的水源、茂盛的树木、嘈杂的水声、九曲十八弯的小径,可称之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关隘了。
回程之路相比来时要枯燥、疲惫得多。一眼望不到头、坡度极大的石梯,哪怕不热,汗水也渐渐将衣服打湿,黏在身上极其不适。
秉着不掉队的念头,追赶着前面的队员,一刻不停地走着,腿逐渐酸软无力。只这一段路就让我们筋疲力尽,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又该是何等的漫长。
夏日炎炎路滚烫
图 3为团队经过一度纪念公园吊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佳靓 摄
一路摇晃到了赤水,刚下车一股热浪袭来,热空气裹挟着我们,像蒸着桑拿般无孔不入,连呼吸都是灼热的。
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除了我们路上别无一人,因不熟悉路而绕了一会儿更是让我们心烦意燥。
背阴的地方凳子滚烫,背上的包压得双肩酸痛不已,只得低着头一直往前走。
累、难受、热、想吐,这些词是唯一的感受,“还有多久才到?”这句话在脑海里盘旋,水喝了一瓶又一瓶,却依旧口渴难耐。
顶着烈日不过几个小时就快要让人崩溃,难以想象当年的长征是何等的艰难,长征人又是何等的意志坚定。
那些长征人小的不过十几岁,我们都已二十多岁。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被娇养着长大的,而他们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体素质存在一定差异。或许,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跫音不绝古道长
图 4为土城内一小巷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佳靓 摄
来到土城时已近傍晚,太阳已下山,但小巷内余热犹存。零星几位老人坐在门前,或看着电视、或发着呆、或手拿蒲扇在游人经过时喊一句“吃冰粉苕汤圆不?”。此时我们迈着疲乏的步子找着住宿的地方,挤出一抹笑摇了摇头便离去。
待歇息好出来吃晚饭时,从店家处了解到疫情后游客便少了,“以前要卖两大锅的豆花儿,现在连一盆都卖不完了”,老奶奶叹息道。
路上寥落的游客、巷子两侧紧闭的店铺和上面贴着的转租通知证实了这点。我突然想做些什么,却不知能做什么,只好多吃了一些。
幸而,店家后厨满墙的奖状和门口不时出现的“光荣之家”,让我沉重的心忽而轻松起来,这座古城正焕发着新的光芒。
通讯员 罗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