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在一般语义范围中,指的是那些1980-1989 年出生的年轻人。如今,作为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人群已经到了该恋爱、结婚的年龄了。
恋爱和婚姻是人一生重要的组成部分,男婚女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和兴衰。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凝聚于一个社会的文化结构之中,表现为个人对婚姻、恋爱的基本看法;但婚恋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却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化特色。由于婚姻、恋爱观念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依存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婚恋形式,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婚恋观。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受西方文化的渗入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较过去开放,在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中,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前卫概念和时尚元素纷纷“粉墨登场”,青年婚恋观的变化通常更直接地反映了转型期社会的现状。于是,青年的婚恋,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一、“80后”青年婚恋新现象
1.“网恋”
有一样东西已经流行很久,这就是上网。和上网一样流行的就是“网恋”。自1998年蔡智恒发表了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以来,“痞子蔡”赚足了女网友的眼泪,网恋也开始迅速普及。所谓“网恋”,就是电脑和电脑诉衷肠,键盘与键盘说情话,鼠标和鼠标谈恋爱,聊天室就像是爱情超市,所有的人任你挑选。这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80后”来说,网络是一种难以避免的交往方式。青年男女从最早的媒人介绍,到后来的书信、电话联系、到如今的网络交友,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发现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同时满足对爱以及安全感的需求,于是青年人以网络为媒介,借用聊天工具等,一步步从熟悉、了解走向相恋。
走在潮流前端的“80后”不可避免地投入到这种新潮、神秘、便捷的流行趋势中。当然并不是每个网恋都会以美好结局而告终,更多的是“见光死”。痞子蔡曾经说过:网络通常会产生三种人。第一种人会在网络上突出他的次要性格;第二种人会在网络上变成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第三种人会在网络上变成他“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所以说,网上的人许多都戴着面具,在网络上你喜欢的他,现实中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网络上产生的情感不完全是喜剧,一幕幕的人间悲剧也同时上演着。
2.“试婚”
“试婚”,顾名思义就是尝试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试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婚姻与道德》一书中曾经写到:“如果一对男女没有过性经验而结婚,就如同一个人买了房子,等到要搬进去那天才看到自己买的房子,万一不合意呢?”哲学家的这段话被许多走在潮流前端的时尚的“80后”男女奉为圭臬。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大众宽容度的提高,传统的贞操观念逐渐弱化,试婚也很自然地旧瓶装新酒堂而皇之的又摆到了桌面上。说是“旧瓶”,是因为中国唐时敦煌文献中就有关于试婚的侧面记载,《优先婚前同居书》便足可说明这种风俗的存在。试婚期间男到女家,与未婚妻同床而眠,但只能背靠背,不能性交,可以认为是试验对方是否忠贞的办法。说是“新酒”,是因为现代所流行的试婚,很显然是以有性生活为前提的。表面上是为了追求婚姻质量,实质上有开性自由之风的嫌疑,倒更像是未婚同居的美其名曰。
3.“闪婚”
“闪婚”是闪电式结婚的简称。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青年男女闪电相识,爱情速配,那些选择快餐式爱情和婚姻的群体被称为“闪婚族”。对于这些“闪婚族”而言,用最迅速的速度来完成从恋爱、产生爱情到结婚的漫长过程,按媒体的描述就是“他们几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几分钟就能谈完一场恋爱,数小时内可以决定终身大事,一周便能踏上红地毯。”这种情感快餐已越来越容易为“80后”的时尚青年所接受,并且在当前中国有走向泛化的趋势。
4.“急婚”
“急婚”,顾名思义就是急着结婚的人。但是这部分人的共同特点却又是不以恋爱为前提,而是以另一方的经济条件为首要出发点,进而结合的人群。“80后”的成长几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日渐提高,“80后”的物质生活普遍经历过一个“由俭入奢”的过程。由于享受惯了“小康”并向往更富足的生活,他们的婚姻过于强调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在现实择偶中则日趋功利化与世俗化,更注重婚恋中的社会经济因素。学历、职业、住房、个人收人等因素在青年择偶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婚恋中的第一重要因素。男的希望找个富家女,女的希望嫁入豪门,都有寄希望于婚姻改变个人命运的想法。这种通过择偶来获得富裕的物质享受、避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苦苦挣扎的现象,是当代青年功利价值取向在婚恋观上的反映。
5.“隐婚”
“隐婚族”指的是已办好各项结婚手续,但在公开场合却隐瞒已婚的事实,以单身身份出现,因此也被称为“伪单身”。隐婚者以白领女性居多,男性较少,显示出“隐婚族”并非是为了要在外风流快活而刻意隐藏身份或回避婚姻责任。相反的,大部分“隐婚族”都是因为社会与职场上的压力而回避婚姻话题。同时,中国社会目前的“松散、沙化”,也从许多方面给“隐婚”创造着条件:取消福利分房、取缔强制性婚检、结婚不用单位出证明、工作者跳槽频繁等等。“隐婚”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青年个人对自己婚姻的重视程度降低的体现,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些外在因素重视程度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婚姻的神圣性,确实是对当下青年的一个考验。
6.“不婚”
当“急婚族”以及他们的家人为了结婚这一“人生大事”忙活时,与之相反的现象是“不婚族”的悄然兴起。他们中有些人是想充分享受爱情,不想让爱情进入婚姻的坟墓;有些人是希望享受自由,不愿为婚姻所束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不希望结婚,只是没有合适的对象,也懒得费大力气去寻找,对单身的现状抱坦然接受的心态。日本白领女性森下惠美子就是这样一位独身女性。她的漫画《一个人也可以》讲述的就是一个不婚女性的情感、工作及业余幸福生活,触动了许多女性的心,受到了众多读者的热捧。还有很多大龄的不婚青年,其实还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只不过他们不愿意轻易降低自己相对严格的求偶标准,宁缺毋滥。
7.“晚婚不育”
当前的“80后”正处于初入职场或事业的上升期,在沉重的就业和经济压力面前,对爱情婚姻信心不足。很多人认为过早地步入婚姻,就不能全心全意地“打拼事业”,甚至会成为发展事业的绊脚石。结婚的最佳时期应在事业有成或至少是事业稳定之后。所以,他们也许早就有了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但是他们结婚的日期却迟迟提不上日程,“漂泊”在各大城市的“打拼族”多是晚婚的“模范”。与此同时,很多结了婚的“80后”也不急于生小孩。一是“80后”不愿长大的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习惯了被父母无条件的宠爱,他们自己还处于“后童年时期”,自然不愿意长大成为父母;二是飞涨的物价让很多“80后”一想到庞大的育儿费用就头皮发麻,为了不降低目前的生活水准,他们也选择了晚生孩子;三是生育必然要对女方的事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有事业心的“80后”女孩子结婚后通常也不愿意早生育。
二、“80后”青年婚恋新现象成因
1.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和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乃至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因为网络具有共享性、匿名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互联网已被公认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上有许多积极的、主流的力量。同时,也遍布着许多“很黄很暴力”的角落,遍布着有着不同传播目的的信息。由于“80后”是新技术(网络等)媒体的先验者,网络就成为了“80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上虚拟的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误导了“80后”对社会的认知, 而西方媒体极力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已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快速在青少年中间泛滥,网上流传的杜勒斯中情局颠覆中国政府行动的十大工作计划,虽无可考证,但的确非常可怕。以致有些“80后”成了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俘虏(高中建,孟利艳.“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学校、家庭、社会重视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而同时被指责最多的当属媒体。不论是好莱坞大片、台湾偶像剧、日韩偶像剧还是国产剧集电视电影,永恒不变的素材都是言情,传媒文化几乎到了无性不成书、无爱不成戏的地步,并且色情暴力的尺度越来越露骨。加之社会不良群体的示范效应,青年人更多地把同异性交往、婚恋视为“学习”、选择和寻求“快乐”的过程,其婚恋观念、婚恋行为的取向、性驱动力有时就冲破了理智的防线。
2.社会功利浮躁的风气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多种意识的碰撞,尤其是物欲的膨胀,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如今的“炒楼、炒股、炒基金”,社会的浮躁可见一斑。在玫瑰与面包的博弈中,面包越来越占据上风位置,随之而起的是一群爱情投机分子,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归宿,而是利益的交换。当前,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化心理和享乐心理。许多青年希望通过家庭、婚姻这一捷径,获得物质生活和工作事业的高起点,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现代物质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婚恋中的世俗性和功利性。当婚姻也成为可以利益交换的工具时,婚恋问题就折射出了赤裸裸的社会浮躁。“急婚族”现象,是一种世俗社会典型的感情、婚姻和良心的现金交易,家庭已不是温馨的港湾,而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金钱崇拜和家庭婚姻关系的异化。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和当前就业压力、生活节奏等社会原因有关。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就连恋爱婚姻的程序也可以变得更简单快捷。“闪婚”者盲目而快速地寻求感情上的慰藉,使得婚恋过程就像吃快餐一样,饱了就行,营养的事就顾不得了。但婚姻恰恰是需要营养的,两者更需要相互了解,这也正是“闪婚”所缺乏的。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会将婚姻家庭卷入缺乏理性的漩涡。闪婚已经导致“短高快”(认识时间短、激情高、离婚快)婚姻产生,说明闪婚的支点不稳固(天津“闪婚族”:结婚离婚都“多快好省”[N].新华每日电讯,2005-3-25<2>)。婚姻的成功和稳定,需要感性、理性双轨发展,爱情列车才能行驶得稳定持久。婚姻毕竟不是游戏,两人一旦缔结婚姻就要承担生育、相互扶持、照顾等责任和义务,更要增加一份对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
3.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的弊端
自上世纪末至今,正是“80后”接受高等教育的黄金时段。“80后”正好赶上了上世纪末开始的大学的市场经济化——扩招,越来越多的“80后”走进了大学的校园。而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德育工作跟不上,缺乏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恋爱观的系统教育。中国的传统是忌讳谈“性”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的开展,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最主要因素只能是父母、朋友、网络等,为此“80后”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就可能进入恋爱动机不纯、对恋爱的结果不负责任等误区, 引发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和现实问题。等他们走上社会后,这些问题就有可能放大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不能摆脱功名观、金钱观的影响,多年苦读的结果是为了物欲的享受,致使学生怀疑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效用,在“80后”群体中也出现了“去教育化”的现象,甚至提出了“要成才,就得远离教育;要当作家,就得辍学回家”的怪论,就连女大学生也出现了低龄化婚姻的趋向(高中建,孟利艳.“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4.虚拟世界的开放性和现实社会封闭性的矛盾
不婚族的出现,单身人群数量的激增,原因之一是有的人对婚姻抱有质疑甚至批判的态度;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交友空间过于有限。在大城市里,社区是陌生人社区,平时接触的人似乎很多,但是真正比较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多。现代职业的工作性质也使人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更习惯、更青睐数字化的沟通方式,可以在网络上和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天南海北地说几个小时,却很少和邻居除了礼节性的招呼外聊上三分钟。而婚恋是必须与现实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龄未婚的现象逐年上升。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58.6%的人认为“交际范围太窄”是自己或身边的人至今单身的主要原因。
5.“她经济”时代来临
婚恋观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社会在发展,婚恋观在变化,而婚恋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有一句反映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50年代重政治、60年代重成份、70年代找解放军、80年代找大学生、90年代跟着感觉走。”
在新世纪的新时代,女性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经济收入更多,而经济地位的上升决定了其人格的更加独立。“80后”的女性个性普遍较强、平等观念突出,无论什么事都要与另一半“平起平坐”,互不相让,绝不甘心当温顺的“小妇人”。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是依附、生育的工具,成为平等的独立个体,对婚姻起着重要作用。女性从过去明显的依赖性、依从型转变为追求独立人格、追求平等权力的新形象;开始旗帜鲜明地要求家庭的民主气氛、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由于女性更加能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在事业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择偶问题上眼光放得更高,致使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剩女”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80后”青年婚恋状况的走向预测和相关建议
1.“80后”青年婚恋状况的走向预测
(1)开放又传统的性困惑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80后”对性问题已经可以侃侃而谈了,但在自己的生活里做得就不像说得那么轻松了。“80后”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半开半不开的”,但因自诩为潮人,所以总觉得自己该大胆地做点出格的事,比如试婚。试完了不成功,脑子里的传统思想又会跳出来对自己的心灵不断谴责,最后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冲突。
(2)相爱容易相处难。“80后”因为独生独处,同时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最大的关爱,于是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性格:孤傲、自私、利己、责任感不强。因此,与独生子女谈恋爱或者独生子女之间谈恋爱,常常会出现对对方的期望值过高、自负和理想主义的倾向,导致矛盾丛生和感情的不稳定,最后容易走上分道扬镳的道路。
(3)婚姻中的功利性因素仍然是择偶的重要因素。辛辛苦苦读完大学却只能找到一个勉强糊口的工作;想结婚了却买不起房子;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时刻面临被炒鱿鱼的压力(何建芬.马克思的婚恋观对“80后”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8<11>)。因此,在诸多无奈的社会现实面前,学历、职业、住房、个人收人等经济因素在青年择偶中仍将长期占有重要地位。
(4)后童年时期的“80后”将成为晚婚晚育的楷模。“80后”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是被爱泡大的,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儿童自我当权”,是说在一个成人的外壳下,有一个儿童的灵魂,于是所做的事都像是3岁小孩的行为。孩子是不会希望有更小的孩子和他争宠的,所以,“80后”在愿意长大之前,会一直拖延生育下一代的时间。同时在婚姻与事业“冲突”的夹击之下,“80后”的婚期将越来越长,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相关建议
“80后”出现的许多状况包括婚恋状况,始终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计划生育等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影响,他们所出现的问题总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新的社会问题。可以说,“80后”的婚恋呈现的一系列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是时代赋予的。为此,“80后”的爱人双方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爱的前提下,端正婚姻的动机,建立起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婚恋与事业并不矛盾,前提是恋爱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应成为相互的精神寄托,成为彼此进步的动力;要怀有博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去经营爱情和婚姻,勇于面对和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何建芬.马克思的婚恋观对“80后”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8<11>)。
总之,“80后”的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这一变化一方面与青年人追求个性的特征契合,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婚姻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期望。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形式,都应以情感和两情相悦为基础。马克思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引起更多的继发性的社会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同时又充满挑战和困惑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80后”作为当代青年人,更多的还是要学会辨别是非,以一颗真诚的心来面对现在或以后的婚恋问题。
来源:四川共青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