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共青团运用传媒教育引导服务青年研究

发布者:唐柯上传 [发表时间]:2014-05-13 [来源]: [浏览次数]:

在网络信息时代,传媒教育已经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充分认识现代传媒特点的同时,我们应该在教育、引导、服务青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让青年成长为有识别能力的媒介使用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现代传媒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

1.传媒是一把“双刃剑”

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不仅速度快,而且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尤其是其生动形象的图文音像对青年的感染力更强。它已经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渗透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第五媒体——互联网的出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出现了大量的信息。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面对“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的巨大压力,我们在享受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忍受着“信息爆炸”的困扰。

不可否认,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青年开阔了视野,扩大了思维空间。然而,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他们的分析能力,妨碍了他们的决策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做出最佳决策。有分析说,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已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现代传媒的高度开放和自由,直接导致一些青年道德意识差,道德责任观念模糊。近年来在青年中出现的许多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与传媒导向不无联系。有资料表明,90%以上的青年依靠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使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潜移默化地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同时,部分青年由于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导致自闭、与他人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网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凸现。

2.现代传媒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

现代传媒,是指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向社会公众传播各类信息的媒介形式,它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它以其日益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日趋精彩的信息内容,成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它的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教育功能为共青团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了丰富的资料来源。

第一,现代传媒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影音资料、手机短信、博客、论坛等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通过现代传媒,青年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媒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提高了思想教育的信息的传播效率。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更新观念,尝试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并且找到不少行之有效的途径。除此以外,各高校各系还有针对性地建立各自的网站,直接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媒体优势。

第二,现代传媒有助于加强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设在广大师生和许多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典型的人和事,他们有许多值得推广和借鉴学习的经验教训,有许多值得歌颂赞扬的思想风尚。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导向器,现代传媒运用其舆论手段来发现、宣传和推广这些典型,在高校广泛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共青团通过利用现有的宣传工具,可以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观等重要思想,大力宣扬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榜样,全力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利用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高校新媒体文化,可以引导青年学生,着眼于国内出现的先进人物事迹的弘扬,有利于共青团创建现代和谐校园文化。当然,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障碍、苦难、问题乃至失误,高校团委也可以利用现代传媒的正面影响,通过自己的报道宣传予以释疑解惑,对反面现象进行揭露、批评,使其最终壮大发展成主流舆论。

第三,现代传媒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人的社会化是共青团培育人才的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现代传媒让青年能够广泛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带给青年更多了解社会、把握时代脉搏、接受新的思想观念的机会,对提高其综合素质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它为青年学生尤其是向往传媒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参与新闻活动的平台。通过新闻采编,节目制作,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使其通过挖掘新闻事件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最终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参与校园传媒的过程中,青年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了解社会,和大量多类型的人打交道,学会待人接物、采访的技巧。高校团委通过跟有关媒体协商让其参观传媒基地,与相关从业人员的沟通,为其更好地搭建一个提高业务水平、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为社会媒体输送人才。

现代传媒对共青团工作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然而,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国际背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面对青年学生求新、求乐、求知、求助的各种需要,共青团的传统工作方法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庞大的信息海洋面临许多挑战:

第一,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原有工作模式受到挑战。受以往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共青团德育工作总是跳不出课本、教材的限制,习惯性把工作范围局限在课堂上,放在校园内。现代传媒的发展使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纯灌输知识转变为教育青年如何选择知识,从根本上结束了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树立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迎合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自我教育需求。仅凭课堂上的灌输的教育形式已经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共青团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更贴近生活,需要我们要善于将传媒教育与团委的各类德育活动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扩大对众多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诸如国企改革、关注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等。

第二,信息传播的“无障碍”给现有工作增添了难度。现代传媒的发展创造共青团工作新环境的同时,也使现有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化了。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高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变化上。一方面,校园周边各类传播大众文化的设施往往以市场为主题,以谋取暴利为目的,不可避免会宣扬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点,有些内容甚至是消极、庸俗、反动的,完全忽视了青年的健康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以网络为代表的传媒虚拟世界正在逐渐扭曲青年的人格,对其造成极大诱惑力和欺骗性,网络成瘾使意志薄弱者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甚至犯罪。这些不仅影响了青年的思想,还严重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导致大部分青年狭隘、自闭、偏执、离群,丧失对理想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削弱了共青团工作的效果。

第三,现代传媒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队伍趋于年轻化,许多教育者社会经验尚浅,对社会、传媒的复杂性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难以分辨所接受信息的优劣好坏。如果教育者无法判断信息的真伪、价值,就有可能得出相反甚至错误的导向。

新的传媒功能,良好的互动空间,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过去相对封闭、狭小的教育环境,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现代传媒技术的新型思政队伍。这就要求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干部和老师不但要学习传媒知识、了解传媒新技术,而且要学会把各类工作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解决现代传媒条件下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二、实现传媒功能与共青团工作的有机融合

1.构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现代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提供娱乐等功能,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隐性渗透,在无声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除了主流媒体之外,新兴的手机短信、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等媒体都成为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点开辟的阵地。

首先,运用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传统媒介形式,借助声、光、色、画等各种现代手段,能够增强吸引力,使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巧妙地融入文化娱乐中。例如,利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开展对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增设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专题,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列入专题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会更吸引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例如,普及爱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纪录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具有塑造文化价值观,重建道德领域的作用的节目《讲述》、《心理访谈》等。

其次,利用QQ、飞信等方式开展通讯教育、服务、咨询、竞赛等活动,既充分利用通讯工具的及时性、实效性、广泛性,又发挥了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年学生得以与教育者互相沟通,增强了教育实效。例如,中国科大所开展的“师生面对面”,以电视直播为载体,网络和热线电话同步交流平台,对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领导和老师通过这个平台与其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并把每一次的沟通内容体现到工作实践中。这就是共青团运用传媒教育青年的一个最好实例。

另外,以公益文化为突破口,以网络论坛为载体为共青团工作服务,针对青年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借助BBS、BLOG等网络多媒体的功能,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丰富实施德育的物质条件,使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极大地突破以往的时空限制,比课堂上的单纯说教效果明显提高许多。例如,团委、学工部可以设置自己的专属网页、博客,通过网络与青年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沟通,向他们推荐优秀的网站,开展有益的活动,及时把思品课的教学成果移植到网络上,还使师生间得以相互交流。例如,开办手机团校,利用短信和彩信,通过定期向校内团干部发送理论知识历史典故人文逸事等方式加强对青年文化的引导力。

通过利用校园传媒,在大力加强传媒教化功能的同时,共青团干部还应该注意让青年成为有识别能力的媒介使用者。避免低水准、偏激的媒介信息,帮助青年建立分辨正负面信息的识别能力。

2.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宣传与引导

传媒与舆论天生不可分离,媒体通过传播新闻形成新闻舆论,对其受众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传媒的合力构筑的强大舆论场,能够给青年的成长成才带来一个优良的环境。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错综复杂,媒体针对一些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共青团在运用传媒创造和谐校园文化,引导青年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引导工作,及时地对舆论传播的内容和流动的方向进行把握和疏导,要十分注意稳定团结,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供宽阔的舞台。

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高校新闻媒体及共青团干部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努力形成正向主流舆论的强势。首先特别要注意让那些能够代表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利益和情感意愿的舆论占据上风。而对那些背离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原则,违背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利益和情感意愿的负向舆论,应当及时批驳与抑制。确保积极的正向舆论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和压倒优势。

其次要关注社会热点,树立典型事例,注意增强新闻的可读性。青年大多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可塑人生阶段,对一些社会现象善于模仿,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重视对其所宣传对象的精心选择,以有感染力、说服力及可行性为标准,放大舆论引导效果。如毕业校友的就业创业经历、贫困生的自强不息等等。同时,目前关于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报道手法都显得陈旧,缺乏感染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高校共青团在应该避免过去简单的重复口号式的宣传,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报道社会热点或者选取贴近青年的报道。

最后还应该注意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加强媒介素养专业教育,消除传媒的不当影响,增强学生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把原本属于共青团工作的时间、对象、渠道争取过来,并使之成为共青团应对传媒负面影响的主要力量。

3.树立服务意识,促进青年成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根据党中央和团中央关于团组织要服务青年的指示,一些大学团委提出了自己的工作理念。如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员会在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和团中央的精神后,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服务长大青年,发展长大青年”的工作理念,将服务本校广大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作为校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具体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服务。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广播影视、网络媒体、橱窗墙报等传播载体,积极发挥报告演讲、座谈、讨论、个别谈心、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评比竞赛、艺术欣赏等活动的作用,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生动性。抢占网络阵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调查、心理测试和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增强青年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是解决青年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培养青年成才服务。育人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永恒的主题。青年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目标,校内外媒介应该始终把青年利益放在首位,联合教务、科研、学工、后勤、图书馆等部门形成合力,保持校园通讯渠道的畅通。争取让教务部门对团组织开展的活动给予学分、课程等方面的认定;与科研部门一道努力为学生科研的立项、指导、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学工部门共同参与学生综合测评评定、干部培养方面的工作;与后勤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文明宿舍的评比,营造综合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环境。

三是搭建就业平台,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作为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在此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应该利用自身的宣传渠道,如就业网站、校内招聘会等,和有关单位、部门合作,及时公布就业岗位信息,在校园内开展了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英语四、六级及考研培训,在网站增设各门户网站教育页面链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服务。

除此以外,共青团干部还要注意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分级分类建立青年人才培养基地,为青年实习、实践提供场所,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共青团青年人才开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青年人才信息库等信息资源集合,为青年人才开发提供信息网络支持;建立青年人才工作基金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为青年人才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三、共青团对现代传媒的创新性运用

由于共青团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其对现代传媒的创新性运用就是要在不断学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技术的同时,在高校范围内进行立意高远、具有文化创新的新闻策划、报道活动,并借助高校所拥有的强大知识资源,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不断引领社会风气的变革。因此,共青团必须借助现代传媒和传统媒体的合力,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强大的理论与人才支撑,达到对现代传媒的创新性运用。

1.加快现代传媒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有效的校园传媒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新闻传媒是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可以帮助广大高校师生以及社会上关心、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士及时、准确地获知各种新闻信息,从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高校安定、和谐的状态。共青团工作应该善于利用传媒渠道大力发展校园电视与校园网络,引导校园舆论和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目前,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四大部分,其中报刊和广播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电视和网络是新兴的校园媒体形式。作为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它们发挥各自优势在引导舆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复旦大学的学生网和日月光华网成立至今,人流量和使用率都高居国内各大高校前列,它们已经成为关注和引导广大青年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展示校园文化面貌的网络阵地,有利于加强舆论引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共青团工作是一个强大的有效支撑工具。

但是,客观上由于经费原因、管理和体制不够完善,媒体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校园没提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校园媒体教育功能,构建有效的校园传媒体系。

第一,要明确校园媒体的定位和宗旨。对校园媒体的定位,可从两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它们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阵地;另一方面,它们是高校媒体,既有一般媒体的共性,更有高校媒体的特殊性。因此,它的宗旨是:宣传方针政策,体现办学方向,传承校园文化,树立学院形象,报道时事要务,反映师生思想。同时,高校领导特别是主管团委学生工作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加强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导,推动学院共青团中心工作的发展。

第二,处理好继承、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共青团的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研究校园媒体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传媒理念、风格和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大胆的改革。以“结构化、规范化、专业化、协作化”的思路做好今后工作。所谓“结构化”,是指从调整内部构架入手,做到健全校园媒体管理体制,职责到人;所谓“规范化”,是指完善和加强内部工作制度的建设,做到有条不紊、有章可循;所谓“专业化”,是指不仅要在硬件设备上向专业媒体看齐,更要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上向专业队伍看齐;所谓“协作化”,是指整合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办好各类媒体。

第三,加大投入,精心策划,培养优质的传媒队伍。校园媒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校园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从业人员的付出。因此,校园媒体应充分发挥自己设备和空间上的优势,充分考虑借鉴社会媒体的经验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高校政工干部还应该着力于培养青年的媒介素养,锻炼和使用学生通讯队伍,使校园传媒成为其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地。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优化配置校园媒体的各项资源,让其在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如成立高校新闻中心,下设校报、电台、网络部等子部门,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新闻通讯员队伍,实现校园各种信息和新闻共享,让媒体的稿源畅通;让校园媒体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心声和呼声,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更好的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2.尽快树立共青团工作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新观念,健全高校信息监管机制

随着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发展,校园网络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主动获取各类资料的主渠道,任何妄图“禁止”、“封堵”学生上网的行为都是无济于事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8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其中30% 以上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些数据表明互联网的受众群体中青年大学生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团干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占据往上主动权,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力度,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导和有害信息的过滤,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防火墙”。

首先,加强共青团工作与传媒有机融合的理论研究。研究和探索新媒体下共青团工作的良性机制。从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挥传媒教育引导服务作用入手,对网络的信息聚集和传播与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困惑之间的关系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灵活多样的媒体运用形式。探索共青团工作要点与传媒特点相结合的路子,真正使各类现代传媒手段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和有效载体。

其次,借鉴和学习国外管制经验,结合高校实际,设立专门的机构,研究相应的网络信息管理办法、条例等。目前,由于各国的国体、意识形态、习俗和道德观念的差异,互联网管理办法在全球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必须针对本国本高校特点形成一个合适的控制“信息垃圾”的措施,积极寻求计算机立法和网络安全的监控,限制不健康、粗俗的电脑信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和约束青年的上网行为。例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等。

最后,高校教育者还应该试图从技术上寻求办法,认识到现代科技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促进作用,对传媒效应的重要作用,将研究重点放在数据库技术、信息挖掘技术、信息标准化技术上,在工作中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分类目录型搜索引擎、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搜索引擎、基于内容的检索、邮件列表推送(Push)服务等技术。

3.优化教育资源,培养一批具有现代传媒素养的思政管理者

利用传媒教育引导服务青年,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现代传媒基础设施建设。增添、更新现代传媒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台等,为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消除高校周边的精神“污染源”,例如游戏厅、网吧、舞厅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和服务网。

针对传媒对共青团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与冲击,高校最为紧迫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在学校团校课程中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加强高校政工队伍的信息素养建设,对任课老师、辅导员和学生都要进行专业的媒介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传媒德育水平。比如与有关媒体协商让师生参观传播媒体,让有关从业人员到校进行培训,以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传媒教育与各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聘请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正规的传媒教育培训,开展多样的在职培训课程、假期进修课程等等,旨在提高教师对社会各种媒介信息的敏感度。只有教师的素养与时俱进,才能保证他们对青年学生的媒介教育不滞后于时代。

同时,青年教师和广大政工干部要主动研究适应和利用网络开展共青团工作的规律,了解学生和社会大众的上网心态、网络生活和生存方式,学习网络公司的运作思路。不仅要会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利用网络开展对学生的个体化服务。构建与校内外机构合作的新的模式,以网络建设带团建、党建,在虚拟空间中开展教育与服务,在青年自我教育与服务等方面大胆科研探索,充分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四、结 语

共青团要运用传媒教育引导服务青年,一方面要从自身工作的对象、内容着手,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更加贴合时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突破时空限制去“灌输”与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最大程度发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舆论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传媒教育、借用媒体作为共青团的工作手段、引进和设置新的教育内容、开展各种形式教育等措施、渠道多样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律的自觉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这样,现代传媒对共青团工作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转化成趋利避害,互为促进,实现双赢的局面。

来源:四川共青团网